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公示公告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2022—2023学年课程(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2-12-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吉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20222023学年课程(教学)计划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精神,科学合理地编制课程计划,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说明

   周         年

        课        级

课程        时

    门类

初中阶段总课时数

各科占学科类课程总时数百分比(%)

 

 

 

 

道德与法治

2

2

2

206

6.0%

语   文

5

5

5

515

14.7%

数   学

5

5

5

515

14.7%

外   语

4

4

4

412

11.8%

历   史

2

2

2

206

6.0%

地   理

2

2


140

4.0%

物   理


3

3

204

5.8%

化   学



4

132

3.8%

生 物 学

3

2


175

5.0%

体育与健康

3

3

3

309

8.8%

音   乐

1

1

1

103

2.9%

美   术

1

1

1

103

2.9%

劳动和综合实践

2

1

2

181

5.1%

地方和校本课程

2

1

2

181

5.1%

信息科技

2

2


120

3.4%

周学科课时数

34

34

34



少先队或班团

活动

1

1

1



学年总课时

体育活动

2

2

2



周活动

课时

3

3

3




1190

1190

1122

3502








 

初中课程(教学)计划说明

劳动为独立的学科类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至少35课时。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分散集中实施统筹安排。

初中信息科技120课时,包括基础模块60课时、拓展模块60课时。借助于学校项目研修开展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学习,推广编程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于开设书法课的说明

根据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精神及我校实际情况,在七年级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0.5课时的书法课,同时在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活动、语文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

)关于实验教学的说明

学校要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学管理规程,分年级、分学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段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好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含探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实验教学内容和课时,严格实验教学程序和规范。中学在制定课程计划的同时,应按有关要求合理安排理科实验考查。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说明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中小学要高度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制定课程实施及评价方案,确保课程的开设及质量,探索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研学旅行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

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说明

我校是常州市深化体育改革实验校,在按规定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体育选修课程。同时应利用体育活动课、课间操及“篮球节”等其他综合性文体活动等,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确保学生在校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各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时应充分体现体育实践活动特点,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身体练习要有适宜运动负荷。

)关于劳动课程的说明

开足开好劳动课程。要明确并保证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结合实际,采取集中和分散实施形式开展。

结合实际加强劳动课程的资源开发,注重统一规范与因校制宜相结合,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开设家政、手工、园艺、布艺等相关课程。

)关于少先队活动、班(团)活动及各种专题教育排入课表的说明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2021年1月31日)要求,要将少先队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落实好,七八年级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要把少先队活动排入课表。同时,班团(队)活动(九年级)、文体活动、科技教育活动等各项专题教育活动也必须排入课表并确保上课和活动时间。

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法治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各种专题教育纳入到生命教育课程中,在地方课程中开设,每学年安排6至8课时。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团队会。要加强对学生民法典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主要在七至九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校可利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加重学生负担,强行向学生推荐学习材料。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教学的说明

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精神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苏教基〔2021〕3号)要求。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开展心理个辅活动。

)关于在中小学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说明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有关工作的通知》(苏教安函〔2021〕7号)精神,我省中小学要结合各学段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要保障国家安全教育课时安排,每学年不少于11课时。

(十)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使用的说明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使用工作的通知》(教材厅函〔2021〕5 号)精神,切实做好相关工作。其中,《读本》安排在八年级上学期,要作为必修内容,利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班团队课、校本课程等统筹安排课时,由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讲,每册集中学习 1 学期,平均每周 1 课时。

(十)关于《中华民族大团结》使用的说明

各校要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民〔2021〕1 号)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从2022年春季学期起,在七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课程不少于12课时,可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等活动统筹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二、教学时间安排    

具体安排见附件2。

(一)第一学期从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1月11日结束,实际教学时间90天。中学2023年1月6日至1月8日安排期末考试,小学2023年1月7日安排期末考试,2023年1月12日起全市中、小学生放寒假。

(二)第二学期从2023年2月6日至2023年6月30日结束,实际教学时间为101天。中学2023年6月25日至27日安排期末考试,小学非毕业班2023年6月27日安排期末考试,小学毕业考试初定于2023年6月17日进行。2023年7月1日起全市中、小学生放暑假。

三、教科研活动时间安排

(一)中学教科研活动时间安排

                    星期

           学科

时间

上  午

历史、地理、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

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高中通用技术

生物学、信息科技、初中劳动

下  午


语文、数学、物理

外语、化学、综合实践

 

四、其他要求

(一) 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加强教育管理,认真执行课程计划,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安排新学年课程计划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培训计划,构建校本教研制度,各校安排教师课务时,要为教师参与全市中小学教科研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终身发展,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

(三)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的要求,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以及教学用书使用的管理。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不得擅自使用未经国家或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书本资料(包括境外原版或改版教材、教学用书和教辅材料)。严格执行“双减”政策要求。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要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将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纳入对学校的综合督导内容,对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中出现的违规现象予以制止,并下发整改意见书,敦促整改,加强对学校领导的责任追究。

(四)要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探索并构建促进学校及师生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确保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要根据本课程计划,结合统编三科教材的使用以及学校实际制定本校课程计划,安排教学工作,并将本校课程计划等信息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